1

想收藏老郵票!必需學會辨別二膠票、下水票

在集藏圈,稍微有點經驗的郵迷,肯定都聽說過 “下過水”“二膠” 這些說法。多數(shù)收藏者對下過水的郵票都避而遠之,那為什么還有商家要把郵票下水清洗,甚至重新上膠呢?主要是因為老郵票存放時間久了,容易發(fā)黃、發(fā)霉。
為了讓郵票看起來品相更好,滿足顧客的審美,部分商家就會把發(fā)黃、發(fā)霉的郵票清洗掉污漬,變成 “無膠” 狀態(tài),或者重新上膠,制成 “二膠(后膠)” 票。
不過,即便這樣處理,郵票也還是會隨著時間推移而改變品相,再好的保存方式也只能延緩氧化變黃的速度。對于超過 30 年的老郵票,原背膠微微泛黃其實仍具收藏價值。
下面,就教大家?guī)讉辨別 “下過水” 郵票的小技巧:
看背膠是否均勻:很多下過水的郵票是無膠的,但也有些背膠沒完全洗掉。這時,可以拿著郵票,讓光線與郵票背面呈 30 - 60 度角仔細觀察,如果背膠分布不均勻,那這枚郵票大概率下過水。
看原膠 “胎記”:下過水的郵票背面往往白得刺眼,雜質和墨點極少。但原膠郵票不同,以前印刷的郵票一版疊著一版存放,油墨未干時會印到上一版郵票的背膠上。像一輪生肖雞、T65、T71 等早期郵票,這種墨印現(xiàn)象就比較明顯。雖然 90 年代后郵票背膠越來越干凈,但對于三四十年前的郵票來說,背膠上有輕微墨印、雜質或紙點,反而是原膠的標志。
看郵票硬度:下過水的郵票硬度不如原膠郵票,彈性也差。用手輕輕撥一下票角,如果感覺很軟,就可能是下過水的郵票。
辨別時也有一些注意事項:下過水的郵票品質參差不齊,處理粗糙的很容易辨別,紙張會有明顯凹凸感,再刷的二膠通常較薄、透明,顏色白且不均勻。但有些處理手法高超的下水票較難判斷,最好拿原膠票對比。對比時要注意,參照物最好是同一套郵票,若沒有,也要選擇年代相近的。不同年代的郵票,紙張和背膠差異很大,像很多老紀特票的背膠本身就有顏色,如果買到背膠很白的,反而可能是下過水或二膠票。拿編年票和 JT 票、JT 票與 CS 票比較是沒有參考價值的。
小型張的辨別方法稍有不同,因為小型張齒孔不撕開,看不到齒孔截面。不過,小型張面積大,二膠容易露出破綻,膠面會不均勻。而且二膠小型張手感軟,不夠挺括,票身僵直不自然,膠的厚薄也不一致。
網上還有種說法,對著郵票背膠哈口氣,原膠票會彎曲,膠越厚彎曲程度越大,水分干后會恢復原狀。但這種方法并不可靠,各地空氣濕度不同,原膠票含水量也有差異,“彎曲程度” 只能主觀判斷,操作性不強。而且對著郵票背膠哈氣,會增加郵票日后發(fā)黃的風險。
希望這些方法能幫助大家在集郵路上少走彎路,挑選到心儀的郵票。
以上內容(包括圖片及視頻)為創(chuàng)作者平臺"快傳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