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郵票市場,曾經輝煌的集郵領域,如今正遭遇嚴峻的挑戰(zhàn)。
2019年以來,郵票發(fā)行量顯著減少,從2018年的最低1000萬枚銳減至700多萬枚,繼而在2020年至2023年間繼續(xù)下滑,如今已經降至500多萬枚。這一數字甚至低于2006年的水平,接近1987年的水平。然而,即使發(fā)行量如此低迷,市場表現依舊每況愈下。如此變遷,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危機和挑戰(zhàn)?
發(fā)行量銳減與市場反應
自2019年起,郵票發(fā)行量的急劇下降引發(fā)了市場的強烈反應。
最初,市場對發(fā)行量較低的郵票如《植樹節(jié)》表現出了極高的熱情,其價格一度被炒高。但隨著時間推移,即使是像《莫高窟(二)》這樣的郵票,其發(fā)行量只有530萬枚,市場上也難以掀起任何波瀾。這種現象的背后,是市場對郵票價值的失去信心,還是郵票題材本身的吸引力減退?連續(xù)幾年的郵票打折銷售,已經嚴重挫傷了投資者的積極性。新郵一發(fā)行就打折,打折甚至直逼五折,這對散戶投資者無疑是一記重擊。大戶歷來是郵票預訂量的主要支撐,他們與郵政之間的長期合作關系讓他們能夠以打折價大量預定新郵,而這些打折票的存在,使得市場上的價格持續(xù)走低。盡管有人建議完全取消打折,要求大戶全款預訂,但這顯然是一項極其困難的任務。如此操作,不僅會導致大部分郵商退出市場,還可能使預訂量銳減150萬套,進一步沖擊郵政的收入。
郵政的博弈與市場的困境
在過去二十年中,郵政與集郵市場的博弈不斷。
發(fā)行量從1998年的3000多萬套降至如今的500多萬套,郵政在這一過程中做出了諸多妥協。但盡管如此,集郵者的數量依然呈現斷崖式下跌的趨勢,市場上的需求逐漸萎縮。郵政始終堅持郵票題材的選擇不受市場需求的影響,這種“我行我素”的態(tài)度無疑讓年輕人失去了興趣。郵票作為國家名片,其主要目的是宣傳,而不是適應市場需求。隨著集郵者的減少,郵政的收入難以增長,郵票市場的困境愈加嚴峻。
此外,郵政不僅在初期大幅打折供貨給預訂戶,而且還毫無底線地向市場低價傾銷。
有的郵票甚至價格低于給預訂戶的打折價。這種現象導致了所有參與者的虧損,以大版冊為例,從2015年到2023年的九年中,除了2020年和2021年略有獲利,其他年份的虧損額度最大可達46%。即使在2023年發(fā)行量大幅減少的情況下,預訂的大版冊依然虧損,這使得郵票投資變得更加困難。
未來展望與市場改革
根據目前的走勢,2025年的郵票市場或將更加悲慘。
預計明年的預訂量將大幅減少,郵政計劃進行重大改革,杜絕大戶打折預訂,這一舉措可能減少至少150萬套的預訂量。若發(fā)行量減少,郵政可能會直接減少發(fā)行量,但這種調整也可能導致郵政收入的進一步下降。如果郵政仍繼續(xù)發(fā)行過多的盲盒和文創(chuàng)產品,市場只會更加萎縮。在這樣的背景下,是否應當大膽改革,徹底改變郵票的銷售預訂政策?如果套票的發(fā)行量降至100萬套,其中70萬套用于預訂,是否能夠重新激發(fā)集郵者的熱情?然而,這一切的前提是郵政愿意舍棄部分利潤,真正實現利益的公平分配。如果郵政繼續(xù)維持現有的發(fā)行和銷售政策,集郵市場可能會繼續(xù)沉淪,新郵的價值也將不斷縮水。2025年的市場變化,將是我們對郵票投資未來信心的試金石。集郵市場,曾經的熱土,如今正面臨著嚴峻的考驗。未來是否會迎來轉機,還是會繼續(xù)沉陷在困境中?郵政和市場參與者,誰能真正找到破解困局的辦法?我們拭目以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