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三地蛇郵票的發(fā)行問題再次引發(fā)郵友們的強烈反響。作為生肖郵票中最小發(fā)行量的四輪蛇品種,三地蛇的市場行情卻出人意料地低迷,甚至出現(xiàn)了原箱甩盤的情況。雖然該郵票的發(fā)行量僅為40.5萬枚,中簽率為30.42%,但市場上的價格卻從發(fā)行價52元跌至不到40元,甚至未中簽的郵友反而能在二級市場賺取暴利。這一現(xiàn)象,讓郵友們感到失望與憤怒,也讓人不禁反思,搖號制的意義到底何在?搖號機制的“信任危機”
搖號本應是確保郵票公平分配的一種機制,然而現(xiàn)如今的搖號制,尤其是像三地蛇這樣的品種,早已成為了“看似公平”的市場游戲。搖號的報名人數(shù)遠超實際發(fā)行量,而中簽率僅為30.42%,這意味著大多數(shù)參與者都面臨“陪跑”的結局。但在這些“陪跑”的郵友眼中,最不可忍受的,是自己錯過了最終的郵票,卻目睹大戶們以極低的價格甩賣原箱貨源。問題的根源,或許就在于企業(yè)對利潤的無底線追求,導致市場規(guī)則的惡性循環(huán)。“吃相難看”的市場操作
從三地蛇的發(fā)行情況來看,中國郵政的操作顯得尤為“吃相難看”。原本發(fā)行價為52元的三地蛇郵票,已經(jīng)在市場上開始低價甩賣。為何明明是限量版,反而一度遭遇破發(fā)?答案在于郵政方的資源分配問題。為了追求更高利潤,像88元的加字版、150元的簽名版郵票,才是真正的“香餑餑”。而郵政卻未能將絕大部分的資源分配給搖號用戶,而是讓大戶賺得盆滿缽滿。這種不顧市場平衡、只顧自身利益的行為,無疑破壞了市場的信任和秩序。搖號制的未來:信心何在?
三地蛇的暴跌無疑讓整個郵票市場的信心受到了沖擊。搖號制作為一種看似公平的手段,實際上暴露出了太多的問題。中簽者的利益被忽視,市場被大戶操控,最終所有參與者都成為了“被割的韭菜”。如果郵政不及時進行機制改革,重建搖號公信力,恐怕這種“黑暗操作”將進一步腐蝕整個市場的健康發(fā)展。那么,郵友們還能相信未來的搖號制嗎?如果市場還不為大多數(shù)郵友考慮,恐怕信心早已不復存在。結語:搖號的背后,誰為市場負責?
此次三地蛇的破發(fā)事件,暴露了郵票市場的“黑洞”,不僅讓郵友們心生不滿,也讓市場信心進一步喪失。郵政是否會對這種惡性操作進行反思和改革,重拾郵票市場的公平與透明,依然是未來市場能否健康發(fā)展的關鍵。如果不能根本改變這一現(xiàn)狀,難道郵票市場的“搖號機制”就只能淪為一場空洞的游戲嗎?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