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

你以為它只是青銅 其實它也是王者

  來源: 雅昌藝術網專稿 作者:劉禹杰

  你知道嗎?剛鑄造出來的青銅器并不是青色,而是華貴的金色,所以青銅在古時被稱為“吉金”。妥妥的應了那句:你以為它是青銅,其實它是王者!

青銅器原貌青銅器原貌

  而這個暑假的熱度擔當,就來自與青銅相關的博物館——山西青銅器博物館。

  熟悉太原的人,一定知道汾河邊5個既連通又獨立的紅色橢圓倒錐體建筑群,是最具標志的建筑之一。這就是山西青銅博物館與太原博物館聯袂共享的博物館建筑。

山西青銅博物館山西青銅博物館

  剛剛開館的山西青銅博物館,是山西博物院的分館,是迄今為止中國最大規(guī)模的青銅專題博物館,展出2200件青銅器,以山西的青銅考古挖掘和追繳文物為基礎,歷史脈絡完整、清晰,是了解中國早期文明的生動證據。

美麗山西美麗山西

  山西,地處華夏文明的核心區(qū)域。山西青銅器的特征,體現了商周王朝的文化主脈,反映了中國禮樂文明發(fā)展演變的進程,并將中原與北方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面貌。

  下面,讓我們跟隨山西大學青銅器研究專家陳小三以及青銅博物館資深講解員們一起探索這座目前國內規(guī)模最大的青銅博物館吧!

常設展“吉金光華”序廳常設展“吉金光華”序廳

  據陳小三介紹,“吉金光華”分為三個板塊:“華夏印記”、“禮樂春秋”、“技藝模范”,三個板塊又分不同單元,2200余件青銅器分布其間。

  華夏印記

  “華夏印記”的三個單元,呈現了從史前到夏時期的青銅考古發(fā)掘、商代的青銅文明,以及周王朝時期晉國燦爛的青銅文化。

展覽現場展覽現場
商代龍形。╣ōng)  高19厘米,長43厘米,寬13.4厘米  山西博物院藏  山西省石樓縣桃花者出土商代龍形。╣ōng)  高19厘米,長43厘米,寬13.4厘米  山西博物院藏  山西省石樓縣桃花者出土

  這件造型奇特的“商代龍形。╣ōng)”,傳說是姜子牙為民祈福的神器,同時也是山西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國寶級文物。觥高19厘米,長43厘米,寬13.4厘米,裝飾了極為少見的鼉(tuó)紋,也就是鱷魚,鼉頭與觥體的龍首朝向相反,營造了靜中有動的視覺效果。前端龍首昂翹,瞪目張角,齜牙咧嘴。長腹弧鼓,后端截平,背部為弧曲形長蓋,內有橫榫與器腹扣合。器身口沿外附有兩對貫耳,用來把龍形觥吊起加熱酒,另一端沒有封口是用來散水蒸氣的,器物底部有長方形矮圈足,整體放平,宛如一艘停泊在水波里的龍舟。

  商  獸形觥 高21.7厘米,通長24.5厘米,腹深9.3厘米  山西省靈石縣靜升鎮(zhèn)旌介村出土

  與“龍形觥”同時展出的“獸形觥”,高21.7厘米,通長24.5厘米,腹深9.3厘米。同樣也是商代盛酒器,整器均以雷紋為地,滿花浮雕,立體感較強。

  獸面紋方彝(yí)  山西省絳縣橫水墓地M1006出土

  長方體的“獸面紋方彝(yí)”,這是早期“倗(péng)國”真實存在的證明,出土于長約200、寬約150米的墓地范圍內,這片墓地共有1299座墓葬,造型穩(wěn)重大氣,紋飾粗獷豪放,是青銅藝術的經典作品。蓋和蓋鈕均作四坡式屋頂形,侈口,束頸,腹微曲;y浮雕。蓋和腹的四面飾雙龍組成的內卷角大獸面,闊口獠牙,巨睛利爪。口沿下飾雙體龍紋。方圈足飾長冠垂尾鳳鳥。自蓋至足的四隅皆有扉棱。頗顯凝重大方。

  西周  獸面紋銅尊  山西省絳縣橫水墓地M1006出土 

  這件“西周獸面紋銅尊”,與“獸面紋方彝”是山西省絳縣橫水墓地M1006出土的青銅器組合,出土于長約200、寬約150米的墓地范圍內,同樣是早期“倗(péng)國”真實存在的證明,造型穩(wěn)重大氣,紋飾粗獷豪放,是青銅藝術的經典作品。

  春秋晉公盤  口徑40厘米,總重7000余克

  春秋晉公盤是一件2600多歲高齡的“春秋重器”,同時也是山西省公安廳歷時多年打擊文物犯罪,從境外追回的重要文物。晉公盤口徑40厘米,總重7000余克。盤內有七處刻了銘文,共有183字,如此多的銘文在青銅器中,非常罕見。銘文記載了晉文公長女孟姬嫁楚的史實,應該是晉文公給他大女兒的嫁妝之一。盤里的立體水鳥嘴可開合,烏龜頭部可伸縮,這些動物都能在裝置原處作360度轉動。這件“晉公盤”除了器物雄渾多姿,呈現了我國春秋時期青銅器的最高工藝水平。

  西周  晉侯臣斤(pí)壺  高68.8厘米,腹最寬35.2厘米  1992年曲沃縣北趙村出土

  這件青銅壺于1992年在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8號墓出土,壺高68.8厘米,腹最寬35.2厘米,紋飾華美流暢。壺本為盛酒器,也作祭祀用,造型別致雄渾,紋飾華美流暢。蓋內鑄銘4行26字:“唯九月初吉庚午,晉侯臣斤作尊壺,用享于文祖皇考萬億永寶用”。

  商  史父丁卣(yǒu)  通蓋高10.5寸,腹深8.2寸,口徑3.2寸,重6.3125斤

  這件史父丁卣(yǒu),是一種器皿,屬于中國古代酒器,在山西省公安廳打擊文物犯罪中被追回,是國家一級文物。這件卣通蓋高10.5寸,腹深8.2寸,口徑3.2寸,重6.3125斤。體細高,直口長頸,鼓腹矮圈足,頸兩側有小鈕,套接獸頭扁提梁,蓋面隆起,上有圈狀捉手,下有長榫口。蓋上和器頸飾羽脊獸面紋帶,圈足飾夔紋。銘文字數,蓋、器同銘,各3字。銘文釋文為史父丁。

  西周  連山紋卣(yǒu)

  與西周早期的青銅器不同的是,這件西周中期的卣上裝飾了大而精美的鳳鳥紋以及連山紋,與之配套的酒尊同樣也裝飾了相似的鳳鳥紋和連山紋,表現了當時青銅制作工藝的高超。

  商  乳釘紋簋(guǐ)

  簋(guǐ)是中國古代用于盛放煮熟飯食的器皿,同時也作禮器。是中國青銅器時代標志性的青銅器具之一。乳釘紋是青銅器上最簡單、最常用的紋飾之一。紋形為凸起的乳突排成單行或方陣。在這件乳釘紋簋中,乳釘各置于斜方格中,稱為“斜方格乳釘紋”。

  夏商周時代,山西擁有最重要的銅礦資源和制銅技術,對青銅文化的發(fā)展和繁榮起到了舉足輕重的支撐作用。晉國從周初分封的百里小國開始,勵精圖治,開疆拓土,秉承傳統(tǒng),銳意創(chuàng)新,吸納了周邊諸侯國和北方草原文化的新鮮血液,逐步形成了特色鮮明的晉文化,對后世中國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影響深遠。

  禮樂春秋

  “禮樂春秋”則涵蓋了六個單元。一部分文物呈現了春秋時期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示了當時人們使用的食器、酒器、水器、樂器、兵器、禮器、以及工藝品和銅鏡,生動地再現了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態(tài)。

  展覽現場

  第二部分則以當時與晉國周邊接壤鄰國附近出土的青銅器為主,展現出晉系青銅文化與周邊的豐富交流與相互影響!昂喯骞α摇敝饕故玖撕铖R盟書以及蔚為壯觀的趙卿墓。“三晉精華”展示了戰(zhàn)國時期被趙氏、韓氏、魏氏瓜分后的晉國中出現的青銅器精品。

  展出的馬車配件

  西周  義方彝(yí)

  義方彝(yí)是西周時期青銅重器、國家一級文物,在今年7月被山西省公安廳從境外成功追回。其器身為長方體,身部微鼓度,頸部和圈足飾夔紋。主體紋飾為帶雙層卷角的獸面紋;器蓋為四阿形,四面主體紋飾均為大獸面紋。器身和器蓋的四隅及正中,均帶有長鉤狀扉棱。器蓋及器底的銘文基本相同,器底的銘文比器蓋銘文多出族氏銘文“丙”。

  西周  義尊

  “義尊”和“義方彝”均為西周早期青銅器,從同一墓坑被盜!傲x尊”為敞口,方唇,扉棱發(fā)達、器體厚重,圈足下接高臺,內鑄23字銘文,銘文中顯示周武王賞賜“義”三十朋貝!傲x”是周武王身邊近臣,賞賜貝幣高達三十朋,非常少見。

  西周  晉侯作師氏姞簋  2010年陜西韓城梁帶村出土

  這件從打擊文物犯罪行動中追回的簋第一眼看上去像是陶器,但它其實是一件青銅器。器身兩側龍耳栩栩如生,整體樸實渾厚。

  西周  刖(yuè)人守囿車  通高9.1厘米,長13.7厘米,寬11.3厘米  1989年山西省聞喜縣出土

  刖(yuè)人守囿車高9.1厘米,長13.7厘米,寬11.3厘米。這件工藝品是一個廂式六輪車,屬于陪葬銅車。車廂前左門扉立一受過刖刑的裸體守門“刖人”(刖刑:即砍斷人的左腳,是僅次于死刑的一種刑罰。把受刖刑的奴隸隨葬在奴隸主的墓中,表明了當時統(tǒng)治階級的殘酷壓迫。),頂有蓋可啟。車周身有猴、鳥、虎等動物,象征“域養(yǎng)禽獸”的囿苑,,與《周禮》“刖人使守囿”的記載相吻合。全車可轉動部位有20處,構思奇特,制作精巧,十分罕見。

  代鉤

  代鉤是古代貴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帶的掛鉤(又稱“犀比”),類似于我們今天使用的皮帶,是身份的象征。帶鉤多用青銅鑄造,也有用黃金、白銀、鐵、玉等制成。

  戰(zhàn)國  蟠蛇紋建鼓座  鼓座直徑77厘米,高47厘米,重80千克

  蟠蛇紋建鼓座,鑄造工藝精良,紋飾精美華麗,立體感強,保存完整,是全國現已出土的體積最大、最重的青銅建鼓座。鼓座直徑77厘米,高47厘米,重80千克,中由一根長木柱貫穿鼓身,插入鼓座正中,三條蟠蛇相互糾結,盤繞而成,活靈活現,象征三條祥龍。鼓座雕飾豐富,有人物、蛇、牛、羊、猴子、神鳥等各種形象,特別是“神鳥”雕飾,據稱是考古記載中首次出土發(fā)現。

  據相關史料記載,“建鼓座”用于承插建鼓貫柱,穩(wěn)定建鼓。建鼓,為木質膜鳴兩面敲擊的樂器,是兩周到漢代時期重要的高等級禮儀樂器。在古人心目中,其具有“溝通天地人神”的深刻內涵,常用于宗教祭祀活動,有時也用于軍隊作戰(zhàn),用以指揮軍隊進退。

  春秋  邾季簠(fǔ)  高19.2厘米,長30厘米,寬24.3厘米

  邾季簠(fǔ)高19.2厘米,長30厘米,寬24.3厘米。器形整體呈長方形,敞口,淺腹,壁斜直,雙耳,平底,方圈足。簠是中國古代祭祀和宴饗時盛放黍、稷、粱、稻等飯食的器具。簠的基本形制為長方形器,蓋和器身形狀相同,大小一樣,上下對稱,合則一體,分則為兩個器皿。

  獸面紋镈 春秋

  鑾鈴

  鑾鈴是古時帝王所乘之馬車上的裝飾配件。

  春秋  侯馬盟書  1965-1966年山西省侯馬市秦村出土

  侯馬盟書為1965年至1966年于中國山西省侯馬市秦村出土的玉片文物,數量共有5000余片。盟書是用毛筆將盟辭書寫在玉石片上,字跡一般為朱紅色,少數為黑色。字體近于春秋晚期的銅器銘文。這些盟書反映了晉國末期上層政要的爭權奪利、相互傾軋中斗爭的激烈性與殘酷性,突顯了“惡”的歷史作用,反映出當時“禮崩樂壞”的歷史趨勢,并由此折射出中華民族發(fā)展的艱難曲折歷程。

  春秋 趙卿墓車馬坑

  這是一座迄今保存最好,獲得資料最為豐富的大型春秋晚期墓葬和一座大型車馬坑,面積110平方米,共有戰(zhàn)車、儀仗車17輛,馬44匹,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考古的重要收獲。車馬坑軒輛種類齊全,保存完好,兵車呈雙列排列,在國內亦屬罕見。

  春秋  蟠螭紋鑊(huo)鼎  高近1米,口徑1.04米  太原南郊金勝村晉國趙卿墓出土

  鑊鼎,這是一件已出土的春秋時期最大的鼎。高近1米,口徑1.04米的鑊鼎。圜底形的深腹下面,接有三條粗壯的獸蹄足,足根飾高浮雕的獸面紋,腹飾夔龍、夔鳳和蟠螭紋。器形碩大雄偉,造型古樸渾厚,鼎腹足可盛一肥牛,重達數百斤。

  西周  鳥尊  高39厘米,長30.5厘米  1988年山西省太原市金勝村出土

  鳥尊高39厘米,長30.5厘米。酒器。全器為昂首挺立的鷙鳥形。鳥有冠,雙角,圓目,尖喙。細長鳥頸,腹腔中空,頸、頭、喙相通,鳥背開小口設一小蓋,蓋有鏈條與虎形提梁相連。鳥足粗壯有蹼,鳥尾下下設一虎形支腳。通體浮雕翅翼,細刻羽毛,造型獨特新穎,裝飾富貴華麗,為晉國青銅器代表作品,也是山西博物院的鎮(zhèn)館之寶。鳥尊的蓋內和腹底鑄有銘文“晉侯乍向太室寶尊彝”,可證其確為宗廟禮器。

  西漢  雁魚銅燈  高54厘米,長33厘米,寬17厘米  1985年陜西省神木縣店塔村西漢墓出土

  雁魚銅燈高54厘米,長33厘米,寬17厘米。燈由銜魚的雁首、雁身、兩片燈罩及帶曲鋬的燈盤四部分組成,可拆卸。雁身為兩范合鑄,兩腿分鑄后焊接。通體彩繪紅、白二色。兩燈罩可自由轉動,能調節(jié)燈光照射方向和防御來風。雁腹內可盛清水,燈煙經雁頸溶入水中,可減少油煙污染。構思精巧別致,是漢代燈具中的杰作。

  西周 貘尊  高11厘米,長18厘米  山西省絳縣橫水墓地出土

  此為倗國銅器,高11厘米,長18C厘米。這組貘尊出土于山西絳縣橫水墓地,在同一墓地中出土的青銅器中也發(fā)現過一些貘形尊,貘首提梁卣,貘首紋飾,但由于貘已經在大陸絕跡很久了,長時間都被當做了豬或者羊。直到上博的馬承源老先生騎著單車去動物園看過之后,才被正確認識為貘。同出的銅器銘文顯示,他們的主人是倗國貴族。尊本是禮器范疇,無可厚非,但這組器物造型生動可愛,短短的脖頸,圓圓的眼睛,長長的鼻子,短短的尾巴,很有可能是出自夫人墓。

  技藝模范

  從紅銅到合金青銅,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都凝練在其中。這些或笨重或精巧的青銅器都是怎么制作出來的?讓我們來揭曉其中的秘密。

  展廳現場

  中國作為使用青銅制品最早的國家之一,在青銅制作、加工方面有著自己獨特的技法。在山西絳縣西吳壁出土的青銅冶煉遺址再現了當時的工匠們不懈地探索。

  人物雕塑群再現青銅制作過程

  當時的人們探索出了“范鑄法”和“熔模法”來制作青銅器。“范鑄法”主要在青銅鑄造前期使用,用這種方法制作出的青銅器比較粗糙,到了后期,人們使用“熔模法”,以用蠟雕刻青銅器的形式,可以制作出更多極其精巧的青銅器,這種方法逐漸替代了“范鑄法”成為了當時的主流。

  商  冶煉石

  獸面紋模

  在“技藝模范”這個版塊,你除了可以看到自然界中瑰麗的礦物石,還可以看到當時人們嘗試制作不同合金的成品,博物館制作了一系列人物雕塑,再現工匠們使用技法制作青銅器的過程。

  此外,山西青銅博物館還開設了教育互動展區(qū)和數字青銅展區(qū),用現代的技術闡釋中國古代青銅的輝煌,碰撞出美麗的火花,更有文創(chuàng)產品區(qū)等你來發(fā)現!


以上內容(包括圖片及視頻)為創(chuàng)作者平臺"快傳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