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被誤解的光緒通寶!”

【北京保利馬定祥收藏錢幣遺珍夜場】

光緒通寶“寶寧”機鑄制錢紅銅滿穿試模樣幣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英國伯明翰造幣廠為江南鑄造銀元制錢總局代刻鑄模時所鑄的試模樣幣。直徑28mm , 厚1.5mm ,重 7.47克。傳世僅見一枚,極珍。極美品

光緒通寶“寶寧”機鑄制錢樣幣

中國古代銅鑄幣,自秦統(tǒng)一為方孔圓錢后,此錢式一直沿用到清代,共歷時二千二百余年。清光緒末年,機鑄銅元的興起,方孔錢式漸予替廢,而其蛻變過程是由機鑄制錢來承轉(zhuǎn),且經(jīng)歷曲折復雜歷史過程。

清承明制,銅錢以重一錢左右的“小平”錢為基本貨幣單位,稱之為“文”,并將本朝所鑄的一文錢稱作“制錢”。清初順治、康熙及以后諸朝規(guī)定,制錢一千文折白銀一兩。然而,清代的制錢制度,到了咸豐初年遭到致命毀壞。

咸豐初年,太平天國起義,阻斷了鑄錢原料“滇銅”來源,而軍費用銅需求的劇增,更加大了供求矛盾,致使銅價大漲,幣制規(guī)定的錢、銀兌價無法維持,從而產(chǎn)生了咸豐大錢制度。所謂大錢制度,是指發(fā)行面值與本值嚴重脫離的鑄幣,而一錢重的小平錢,因成本虧損而停鑄。嚴重虛值的大錢,直接導致偽造的盜鑄,以及劣質(zhì)的濫鑄。貨幣發(fā)行與流通深陷混亂。

清光緒初年,政局趨穩(wěn)。清政府便著手于整頓破敗幣制,并以恢復順、康時期的制錢制度為政策依據(jù)。針對長期停鑄制錢而造成的“錢荒“,其具體措施是,迅速恢復重一錢的小平錢的鑄造,重新確定制錢一千折銀一兩的錢、銀比價。

為在短時內(nèi)大量鑄造一文制錢,光緒十二年(1886)七月,醇親王奕譞奏議,在迅速恢復各地錢局舊法鑄錢外,指令擁有北洋機器局的直隸和擁有江南制造局的江蘇兩省,添購造幣機械,在機器局內(nèi)生產(chǎn)機鑄制錢,以求加快鑄錢速度。

然而,由于銅價升勢無減,按規(guī)定鑄造發(fā)行,難免虧損,所以各地督撫推諉拖延,懈怠從事。對此,光緒十三年(1887)初,慈禧太后頒發(fā)嚴旨,諭令在一年內(nèi)完成籌辦開鑄,不得延遲。嚴令下,京城的戶部寶泉局、工部寶源局,以及地方的各錢局先后設(shè)爐開鑄,而有機器局的各省,諸如福建、直隸、江蘇、廣東等省,也先后采購外國造幣器械,開鑄機鑄制錢。

據(jù)史料記載,光緒二十二年(1896),在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劉坤一的主持下于南京籌建江南鑄造銀元制錢總局。次年廠竣,沿用清初“寶寧”局名,鑄造機鑄制錢。另從英國伯明翰造幣廠保存的“寶寧”機鑄制錢的樣幣及鋼模檔案證實,當時的寶寧局是采購英國伯明翰造幣廠的機器,并委托其代制鑄模。

由于這次幣制整頓,其基礎(chǔ)是建立在恢復順、康時期的舊制,這與現(xiàn)實不相適應(yīng),其中尤其是銅料與白銀的比價變化很大。按制度規(guī)定,重一錢的制錢一千枚兌銀一兩。

然據(jù)直隸總督李鴻章的奏折記述:鑄錢成本,制錢一千枚,工料相加,須耗銀一兩三錢。如采用機器鑄造,“值銀不足萬”的制錢,“工本則需十萬七千余兩”,虧損巨大。

除此之外,法定標準的制錢,材料價值已超出其面值與白銀的比價,以致民間出現(xiàn)大量熔毀牟利的情況。一些洋商,甚至大量套購新鑄足重制錢,整船運出。經(jīng)熔煉后,以金屬原料返銷中國,從中漁利。

面對鑄錢虧損及新鑄制錢被大量熔毀的現(xiàn)實,各地官員屢次以降低制錢重量與成色予以應(yīng)對,但狀況并未逆轉(zhuǎn)。因此,為時十余年的幣制整頓,最終以各地紛紛停鑄而告失敗。代之而起的,是承襲咸豐大錢制度的銅元鑄造和流通。

光緒通寶“寶寧”機鑄制錢樣幣,為英國伯明翰造幣廠代刻鑄模時的試樣,存世見有試鑄樣幣和試模樣幣兩種。其中,試鑄樣幣,黃銅方穿,制作精美,字口深峻,與普通“寶寧”機制錢流通品顯有不同,為鑄?讨仆旯ず蟮脑囪T樣幣或呈樣幣,存世極罕;試模樣幣,紅銅滿穿,片形厚大,系鋼模雕制過程中看樣試打。迄今僅見一枚,由錢幣大師馬定祥先生珍藏。

說明:本文作者施新彪,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內(nèi)容僅供參考

來源:錢幣圈

以上內(nèi)容(包括圖片及視頻)為創(chuàng)作者平臺"快傳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